中化新網訊
“2022年我國化工新材料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3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當前,加快戰略性化工新材料發展已成為行業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的重要方向。”這是記者在7月17~19日舉行的2023中國化工新材料產業發展戰略研討會上得到的消息。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介紹,2022年我國化工新材料產能達到4500萬噸,產量超過3100萬噸。行業先后攻克了一批關鍵新材料的制備難題,例如茂金屬聚丙烯等高端聚烯烴,光學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高性能工程塑料,氫化丁腈橡膠等高性能橡膠,高強高模聚酰亞胺、大絲束碳纖維、高伸長間位芳綸、高韌型對位芳綸等高性能纖維,鈣鈦量子點光學膜等高性能膜材料,電子級硫酸、電子級磷酸等電子化學品,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產業鏈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但我國化工新材料發展依然存在不足,例如創新能力有待增強、企業研發投入少、技術儲備不夠、共性技術供給能力不強等問題突出。”國家發改委產業發展司石化處副處長楊松峰指出,我國化工新材料產業要素供給呈現碎片化,創新型中小企業資金實力不足,制約了化工新材料研發和成果轉化,圍繞創新鏈布局要素鏈提升價值鏈的產業發展格局尚未形成。
楊松峰強調,行業應聚焦對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有決定性影響的化工新材料,推動化工新材料在高質量發展上實現新突破。這就要求行業要明確重點領域發展方向,推動乙烯等產業保持合理資金水平,鼓勵延伸產業鏈,發展下游末端化工新材料產品。
李壽生建議,要聚焦產業發展瓶頸,集中力量補短板,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如高碳α-烯烴、聚烯烴彈性體等高端聚烯烴材料,5G通信基站用核心覆銅板用樹脂材料等高端電子化學品,高端聲學用膜材料等。同時,要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的高端突破,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新材料生產應用示范。此外,還要按照“研發一批、生產一批、儲備一批”的創新思路,不斷提高我國化工新材料技術儲備水平和能力。
在化工新材料的發展中,精細化工為新材料的升級換代提供了重要支撐。但當前我國精細化工發展也存在新領域產品功能少、原創性不足以及傳統產品性能低、制造效率不高等問題。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彭孝軍提出了一條新路徑:“精細化工要從1.0進化為2.0,智能分子工程就是精細化工變道超車的歷史新機遇。”他解釋說,智能分子工程分為三步,第一步是通過自動識別、自動執行、自動恢復實現分子功能智能化,第二步是通過結構性能智能自主學習實現分子設計智能化,第三步是通過合成路徑自主學習與智能制造實現分子制造智能化的工藝。
本次會議由石化聯合會、濟寧市人民政府主辦,石化聯合會化工新材料專業委員會、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金鄉縣人民政府承辦,濟寧新材料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協辦。
生態環境部等11部門7日公布《甲烷排放控制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間甲烷排放控制目標。這是我國開展甲烷排放管理控制的頂層設計文件。甲烷作為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具有增溫潛勢高、壽命....
在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技術裝備展區,科思創、3M、陶氏等知名跨國化工企業展示了其綠色低碳及環保最新技術成果和應用場景,并與國內企業合作簽約。
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要錨定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守牢安全底線,健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