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習近平主席指出:“這個倡議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探索遠親近鄰共同發展的新辦法,開拓造福各國、惠及世界的‘幸福路’”。倡議提出以來,“一帶一路”建設不斷向縱深發展。中國石油化工企業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開展國際產能合作項目的深度和廣度明顯提升,成為“一帶一路”生機活力的鮮明體現。
最近結束的第十四屆中國國際石油化工大會暨第七屆中國石化行業國際產能合作大會,匯聚了各國政府、企業、研究機構、行業組織共議高質量國際產能合作。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李云鵬表示,國際產能合作是愛好和平的人們開展合作和共贏的重要內容,是促進世界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轉型的重要方式,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強大動力。在中國國際石油化工大會的參與和推動下,行業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取得豐碩成果,為世界經濟增長開辟了新空間,為增進各國民生福祉和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作出貢獻。
石化行業產能合作成果豐碩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得到了占全球四分之三人口的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和參與,取得了偉大成就和豐碩成果。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形成了全球嶄新的價值取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日益成為國際社會所接受的思想、理念和旗幟;形成了互聯互通的國際化大流通格局,提高了全球經濟的連通性和嵌套性;成為不同發展階段國家尋求經濟發展、減小貧富差距,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與載體;與所在國以及第三方共同建成了一批標志性的惠民工程項目;形成可喜成果助力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并為全球治理、全球秩序、全球經濟帶來重大和深遠影響。在“一帶一路”倡議發布的十年,也見證了石化行業產能合作的豐碩成果。
一是積極謀劃細化服務,中國企業“走出去”提質升級。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萬華化學、恒逸石化等企業在海外投資建廠,積極參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塑。
二是跨境并購穩步推進。中企跨境并購交易頻繁,企業獲得先進技術和市場,推動高質量國際產能合作。如贛鋒國際收購阿根廷鋰礦公司Lithea100%股權、中石化收購英力士苯領50%股權、華峰集團收購美國杜邦生物基業務。
三是借力RCEP催生區域發展新機遇。行業企業享受到RCEP降稅優惠和原產地規則等貿易便利,RCEP國家成為石化企業投資建廠和產業鏈重構的重要陣地。
四是產能合作機制建設碩果累累。過去幾年,石油加工、煤化工以及特種化工與高新材料等子行業國際產能合作成績突出。石化聯合會也與印尼、沙特等國家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或諒解備忘錄,并支持中國企業與歐洲、中東、東南亞等建立投資和合作機制。
共建高質量國際產能合作
在本屆大會上,印尼海洋事務和投資協調部副部長巴西·利歐對中國石化和綠色發展領域的投資表示歡迎。巴西·利歐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和印尼“全球海洋支點”對接,形成雅萬高鐵、雙子產業園等豐碩的發展成果并推動兩國經濟增長和繁榮,也為當地老百姓帶來了新的就業機會。印尼政府積極優化技術和法律措施,發展15個經濟特區和103個工業園區,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印尼擁有2.7億人口,計劃引進外資擴大石化行業規模,希望中國擴大煉油、冶煉、電動汽車等領域對印尼投資和技術交流合作。
德國前政要魯道夫·沙爾平表示,德國重視新形勢下與中國以及中國企業開展國際合作。沙爾平先生建議:一是在碳市場、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等領域共同框架、技術標準的協調統一和技術水平的提升,以共同面對全球性挑戰。二是德國、中國等工業強國向經濟不發達國家或地區提供國際援助,幫助他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三是中德兩國加強和擴大雙邊合作,共同保護自然環境、確保人民幸福健康。
堅定不移“走出去”是必然選擇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正處于深刻變化之中。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有增無減,人類社會迫切需要找到前行的方向、合作的平臺,找到解決人類發展失衡、世界地緣沖突、生態環境惡化等全球性挑戰的路徑,需要用全新的發展觀、文明觀、開放觀、合作觀和全球觀,構建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和規則。在中國堅持不懈地推動下,“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深受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也為不確定的世界增加了確定性。
“走出去”是不確定性之下中國石化企業的必然選擇。當前企業面臨地緣政治局勢持續緊張、通貨膨脹陰影籠罩、大宗商品價格高企、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等眾多不確定性,美國等國家貿易保護升級削弱中國化工品出口競爭力,海外投資有助于中國化工產業規避貿易壁壘,提升產業競爭力。當前國內能耗和碳排放政策約束部分化工產業產能擴張,海外投資助力中國化工產業在現有條件下發展產能。中國化工產業規模全球第一,主要大宗化工品產量產值約占全球40%,海外布局有助于石化企業拓展市場機遇和探尋新增長點。與此同時,中國石化企業“走出去”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產業競爭力提升,實現互利共贏。
科學把握產能合作重要機遇
石化行業在“一帶一路”國家開展高質量產能合作面臨多重風險。一是地緣局勢風險。近年來,中美貿易摩擦、俄烏沖突等地緣政治事件改變了全球化進程,石油化工企業的海外項目多為重資產項目,一些國家政治環境的不穩定因素會增加中國企業出海的難度。二是法律風險。“一帶一路”國家多為轉型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法律體系不一,與我國存在較大差異。不同國家的法律體系也是我國石油化工企業國際產能合作進程面臨的主要挑戰。三是融資渠道和匯率風險。我國企業境外融資主要來自國家開發銀行、絲路基金等政策性金融機構。這些機構貸款門檻、信用要求、項目審查嚴格。境外石化項目融資時間長、成本偏高,預期現金不穩定而不受金融機構青睞。此外,出海企業業績也更易受到匯率波動影響。
科學選擇投資目的國有助于中國企業抓住新的成長機遇。不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資源、市場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中國化工企業海外投資地點的選擇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市場因素。市場潛力大的國家和地區通常具備幾個特點:GDP與人口復合增速較高、人均GDP與城鎮化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化工產品供給缺口大、工業化程度較低但資源稟賦、政治環境較優。二是成本因素。由于原油是全球定價,化工行業原材料成本差異主要體現在運輸費用上,以及相關的能耗、折舊、運費、人工的成本差異。三是國家治理水平。企業出海地點選擇的首要考慮因素是安全性。化工業投資規模大,裝置連續運行要求高的特點對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國家治理水平和安全性往往有著密切關系。四是產業鏈配套。化工業產業鏈配套要求高。對產業鏈配套需求主要是原料、基礎設施、大量熟練工人。產業鏈配套的質量對海外化工項目至關重要。綜合考慮市場、成本、國家治理、產業鏈配套等因素,東南亞、西亞、中亞及部分非洲國家是化工企業海外投資的良好選擇。
中國石化企業出海參與國際產能合作可采取三種模式。一是海外市場驅動價值鏈增長。二是布局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三是產業鏈鏈主企業帶動下游或供應商進行全球布局。中國石化、寧德時代的海外綠色投資有助于產業鏈上其他中國企業把握這一重要商機。
推動國際產能合作走深走實
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之際,石化行業國際產能合作企業聯盟和國際產能合作大會將系統收集和梳理“走出去”企業的難點與訴求,為“走出去”的中國石化企業提供更多更高質量的服務,推動深化石化行業高質量國際產能合作,促進培育更多經濟合作增長點,為不確定的世界注入更多確定性。
一是積極建言加大制度型開放,加強政策規則標準協調。不斷對標對表CPTPP、RCEP等高標準貿易規則,促進中國石化產業安全有序的國際融合。
二是加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合作。穩妥推進石化產業國際產能合作,帶動相關技術裝備與工程服務“走出去”。加強技術安全評估和國際石化產業的安全合作,推動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多元化。推進海外重點石化產業園區建設,降低海外投資風險。
三是創新推動綠色和高質量發展。在碳中和背景下,支持中國石化行業節能環保和污染排放法律法規及標準與“一帶一路”國家對接,引導石化企業在國際產能合作中秉承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綠色“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四是共享發展機遇推動共同繁榮。支持中國石化企業在海外投資中共享科技成果、推動技術轉移、提升職業技能等,幫助“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產業職業技能、化工產業發展水平、經濟發展能力,并積極創造工作崗位。
編者按 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第10年。10月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我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就此續寫合作篇章。
值此具有特殊意義的時刻,《中國化工報》與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國際產能合作企業聯盟合作推出《“一帶一路”這十年·綜合篇》系列報道,回顧石油和化工行業“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十年來取得的豐碩成果,展望新形勢下共建高質量石油化工行業產能合作新格局。
10月22日,由中國化工學會和英國皇家化學會共同主辦的2023年中國化工學會和英國皇家化學會國際工程師資格認證培訓交流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由中國石化工程建設有限公司承辦。
10月17日,羅姆集團宣布,該公司位于上海化工區甲基丙烯酸酯一體化基地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擴產項目建成投產,成為羅姆增長戰略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2016年11月,馬來西亞柔佛州邊佳蘭,在中國化學工程第十一建設有限公司第三工程公司總承包的馬來西亞RAPID聚丙烯(PP)項目現場,河南人程家超有些迷茫。